智兔网

用户登录

首页

首页

资讯

查看

匪夷所思:八国联军攻北京,百姓看热闹,帮侵略军扶梯送弹药

2021-04-12/ 智兔网/ 查看: 214/ 评论: 10

摘要辛丑条约的来龙去脉3:保护使馆,列强联合发动侵华战争作者:桅杆组织联军:1900年5月20日,英国、美国、法国
抗震支架系统 https://www.yongshenghy.com/

  辛丑条约的来龙去脉3:保护使馆,列强联合发动侵华战争

  作者:桅杆

  组织联军:1900年5月20日,英国、美国、法国、德国、俄罗斯、日本、意大利、奥匈帝国等8国驻华公使团召开会议。公使们认为:直隶地区拳民已经失控,清廷又无意“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”,各国需要协调行动,采取有力的干预措施,并就出兵问题进行了商讨。

  5月28日,八国正式决定以“保护使馆”的名义,调兵进入北京,并将此决定照会了清廷的总理衙门。八国照会的理由似乎很充分,总理衙门只得表示同意。1900年5月31日至6月3日,8个国家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,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,进驻东交民巷使馆区。同时,各国在大沽口外集结了24艘军舰,聚集在天津租界的八国军队人数达2000余人。

  

  1900年6月6日前后,八国联合出兵计划相继得到各国的批准。1900年6月10日,北京使馆被义和团围困后,各国驻天津领事及军队将领召开会议,决定八国组成联军,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统率,兵力共2000多人。八国联军正式形成,并于6月10日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。6月14日,八国联军进至廊坊至杨村一带,遭到清军聂士成、董福祥部和义和团的共同抵抗。由于兵力劣势,激战5天后,八国联军不得不退回天津,第一次进犯北京的计划落空。

  

  偷袭大沽炮台:八国联军第一次进犯北京失败的原因,是兵力严重不足。为此,各国决定从海上增兵。但海上增兵必须通过大沽口。大沽口是京津直隶的门户,在1900年已经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防御体系,共有南、西南、北、西北四座炮台,计有大炮177门,均系先进的德制克虏伯及英制阿姆斯特朗大炮。西摩尔被困廊坊至杨村期间,八国联军商定立即攻占大沽口炮台,以便海上兵力能够顺利增援,并获得可靠的前进基地。

  6月16日,联军向大沽口守军发出最后通牒,限于17日清晨2时前退出炮台;同时联合派出900人的兵力,携带大炮悄悄从侧后登陆,准备偷袭大沽口炮台。6月17日凌晨0时50分左右,大沽口炮台清军守军抢先开炮。就在双方激烈炮战时,登陆的联军从后方偷袭西北炮台成功,并立刻用炮台的大炮轰击北炮台,然后出动步兵攻下了北炮台。联军1名奥地利炮手在北炮台用1门120毫米克虏伯大炮轰击南炮台,第一发炮弹刚好击中南炮台的弹药库并引发了大爆炸,南炮台守军几乎全部阵亡。激战中,大沽口炮台总指挥、天津镇总兵罗荣光中弹殉职,守军失去指挥。苦心经营20多年、费了无数金钱的大沽口炮台,不到1天时间即告失守,京津门户就此洞开。

  

  攻打天津:大沽口炮台失陷后,俄、英、德、美等国援军数千人从大沽口登陆,与留守在天津租界的八国联军会合。此时,陆续齐集天津的八国联军兵力达到17000多人。经过准备后,八国联军开始进攻天津城。清军聂士成、董福祥、马玉崑部与义和团共同保卫天津。7月14日,八国联军以伤亡约900余人的代价攻陷天津,清直隶提督兼武卫前军总统聂士成战死。在八国联军第一次进军北京的廊坊(杨村)之战和天津之战中,聂士成率部英勇奋战,被八国联军称之为“中国最强悍的军队”。

  实际上,聂士成的战死与义和团有极大关系。聂士成为淮军名将,由镇压捻军和太平天国起家,一直认为“拳匪害民,必贻祸国家”,也曾多次镇压义和团,双方仇隙极深。在天津之战中,聂士成率部与八国联军厮杀,而义和团则乘机四处焚掠,聂士成不得已派兵镇压,击杀义和团上千人。这更招致义和团仇恨。在天津保卫战的关键时刻,义和团从背后偷袭聂士成部,致其腹背受敌,阵势动摇,致聂士成7月9日在天津城西八里台中弹阵亡。

  

  【八国联军部分军官合影】

  北京沦陷:1900年8月10日前后,八国联军18000余人由天津出发进攻北京。由于德军还在赶往中国的途中,从天津出发的只有7个国家的军队,其中还有2个国家只有象征性的掌旗兵。天津出发时,各国出兵数量分别为:日军8000人,俄军4800人,英军3000人(主要是印度人,还有部分港岛及威海的中国人),美军2100人(部分是菲律宾人),法军800人(主要是越南人),意军53人,奥军50人。此时,各国还在陆续增兵,最终抵达京津地区的八国联军总数达到近5万人。

  这次进军北京,八国联军实力大增,清军马玉昆、吕本元等部和义和团的抵抗很快被击溃。八国联军8月13日即进至北京城下,次日凌晨开始攻城,俄军负责进攻东直门,日军负责进攻朝阳门,美军负责进攻东便门。战至中午,英军偷袭广渠门成功,率先攻入城内。至当晚9时左右,北京全城沦陷。8月15日晨,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。八国联军入城后,义和团被迫退出北京,对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围攻随之解除。

  

  “华勇营”:这里与八国联军侵华相关的两件事不得不说一说:一是英军中有一支番号为“英军第一军团”的队伍,共400余人,是英国在威海卫招募的中国人编练而成的建制部队,俗称“华勇营”,着英国陆军军装,参加了进攻天津和北京之战。在天津,“华勇营”与日军敢死队一起炸开了天津城墙,是英军中率先攻入天津城的部队;在北京,“华勇营”将大炮拖上自己国家首都的城墙,协同美军攻击紫禁城。为表彰“华勇营”在侵华战争中的“英勇表现”,英国陆军部特地以天津城门图案为“华勇营”设计了军徽,英王爱德华七世还向“华勇营”官兵颁发了勋章。

  二是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时,老百姓在干什么?答案令人想哭:为侵略军当向导、扶梯子、运送武器弹药,与联军士兵做生意,更多的是看热闹。英军就是在老百姓的引导下,通过无人防守的下水道,率先攻破广渠门的。

  

  “东南互保”:早在清廷向列强宣战前,在邮政大臣盛宣怀的倡导下,两江总督刘坤一、湖广总督张之洞、两广总督李鸿章、山东巡抚袁世凯、闽浙总督许应骙等,私下商议如何维持东南各省稳定,避免列强有入侵的借口,并开始与列强驻沪领事私下沟通。上述东南各省督抚还密议:如果北京失守致两宫不测,由李鸿章作总统以支撑局面。盛宣怀是东南互保的总策划和主推者,清廷1900年6月21日向11国宣战后,他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,只给各地督抚观看,并电告各地督抚,不要服从此命令。

  在与各国驻沪领事的沟通中,称皇室诏令是在义和团胁持下的“矫诏、乱命”,东南各省不执行“支持义和团”的诏令。6月26日,上海道余联沅代表各省督抚,邀请各国驻上海领事举行会晤,并议定了《东南保护约款》,即东南互保协议。最终参加东南互保的省份共有10个(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),其目的:一是防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,二是阻止列强侵略东南各省。协议约定:“无论北方情形如何,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;各国人民生命财产,凡在辖区之内者,决依条约保护”。朝廷在与八国联军打仗,地方督抚与列强搞东南互保。此事让清廷颜面扫地,天朝从上到下,令人匪夷所思之事层出不穷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收藏 分享 邀请
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