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癜风特效药 我的朋友李大锤,是从科技、汽车双栖当红博主。 昨日,他在个人微博上向粉丝发问:上海车展你们有啥特别想看的车吗? 106条留言里,几乎90%都在说:特斯拉维权。 过去的24小时里,上海车展的热门话题都与之相关。 要知道,「上海车展」是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,今年的口号是「拥抱变化」,有媒体延展为:「全力拥抱智能电动化」。 口号有多铿锵,现实便有多苍白。 据悉,昨日在「上海车展」现场发生的「维权事件」不止特斯拉一处,战事风起云涌,汽车产业盛会最终演变成维权盛会。 闹剧频发,对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。 我有两个好朋友服务于知名车企,他们为这个车展没日没夜忙活了近一个月,约酒都约不上。 可想而知,当他们面对精心准备的物料、花大力气搞的站台,却被「特斯拉维权」的巨大声浪遮蔽,几无半点浪花激起的突发状况时,该有多失望呢? 外行人有的是笑话看,从业者内心几多辛酸又何尝为人所知? 事后,媒体都在指责特斯拉态度傲慢,某社更是声色俱厉称:谁给了你不妥协的勇气? 我就觉得特别搞笑,作为媒体你应该去调查特斯拉为什么不妥协,你应该去追踪那份勇气的缘由。 凭空发问,仿佛是已经有事故责任鉴定书在手一样,像极了老师手拿标准答案,按着学生的头问:「你他妈哪来的勇气选C?」 事件的重点不是各执一词吗? 车主张某说没超速,特斯拉说超速了; 特斯拉说我们去鉴定,车主张某说我不相信你指定的鉴定机构; 车主张某说,我要误工费、医药费、精神损失费等赔偿; 特斯拉说,你这是狮子大开口。 「维权事件」发生后,张某一方说:「巧了,我们也决不妥协,可以的话,互上证据……」 巧了,我们也特别想看证据。 证据-鉴定-仲裁-定损,这是一条合理、合规的路径,肯定比「大闹一场」更符合文明社会的定义。 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,特斯拉没有能力也没有资质认定车主的精神损失费的区间。 非常奇怪的一点,我们的媒体除了在事后教特斯拉公关做人,教特斯拉演讲与口才,给特斯拉上情商课之外,「刹车失灵事件」发生这两个月内,在当事车主声称掌握大量证据的情况下,没有一家媒体拿出令人信服的调查报道。 媒体完全可以在「展闹事件」爆发之前,便用翔实的报道,让特斯拉低下「高傲」的头颅。他们什么也不做,只是在特斯拉的回应中找寻傲慢的痕迹。 而我们细究车主张某与媒体之间有限的几次互动,基本都是4S店内闹,雇佣车模闹,整体取向是把严肃的维权事件包装成更吸引眼球的市井新闻。 可是,证据、多方取证、第三方介入,这些都是严肃的、需要花功夫啃下的新闻硬通货,我目力所及,看不到有哪家媒体做到了。 当然是拍个充满戏剧张力的短视频,再指责一下特斯拉的傲慢,更能吸引流量嘛! 难怪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女士瞧不起自媒体,也全面否定车企与媒体之间的寄生关系。 这一点,我和她的感受是一样的。 汽车媒体,大多数难以值得读者或从业者尊敬,他们沦为车企的门客与大喇叭,几乎是公认的事实。 要知道,堪称重磅的特斯拉监督报道居然是科技媒体「品玩」完成的。(目前处于诉讼阶段,尽管如此,我依然觉得这是良性的互动关系) 陶琳女士本可以尊重媒体,如果在「刹车失灵事件」发生后,有专业性、严肃性兼具的报道出炉,她会明白媒体的威力在于监督,在于揭示真相,而不是她认为的拿个碗跪下乞讨。 如果特斯拉是傲慢的、愚蠢的,那就去证明它,而不是指着鼻子骂它。 如果问特斯拉不妥协的勇气何在?顺便再问问,多起类似事件发生后,我们的市场监督部门到底有没有勇气介入? 如果媒体不能帮忙寻找答案,权力部门不能维护权益,大众对刻奇现象有澎湃的需求,我们又拥有「一个弱女子都跳到车顶了那一定很冤吧」的智识土壤,那我们离喧哗越近,离理性、正义越来越远。 对抗傲慢与偏见的唯有专业主义。 思考题:你是不是也想知道真相?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• 新闻资讯
• 活动频道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