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兔网

用户登录

首页

首页

资讯

查看

震惊世界!河北“超牛”院士:留欧归国,发现世界最大稀土矿,影响至今!

2021-04-25/ 智兔网/ 查看: 214/ 评论: 10

摘要稀土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,可广泛应用于农业、工业、军事等行业,至今依旧是各方面高端制造业与军工产业的
世贸汇网

  稀土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,可广泛应用于农业、工业、军事等行业,至今依旧是各方面高端制造业与军工产业的必需品,被称为“万能之土”。邓小平曾说:“中东有石油,中国有稀土。”拥有世界第一大稀土矿床——白云鄂博的中国,是当之无愧的“稀土大国”。而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曾任教于山东大学的何作霖,正是白云鄂博稀土元素的首次确认者,这位杰出的科学家,也因其突出贡献被誉为“中国稀土矿床之父”。本期推送,带你回到那个时代,领略老一辈科学家的卓越风采!

  何作霖(1900-1966),河北省蠡县人,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,先后在河北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山东大学任教,曾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,1952年后调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特级研究员、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岩石矿物质研究室主任,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。投身矿物岩石研究,创造多个“世界第一”

  何作霖14岁时考入当时河北省著名的育德中学,受到王国光校长“富国强兵唯赖开发矿业”的影响,18岁高中毕业后就投考了北洋大学采矿系预科。1920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,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岩石矿物组。在北大期间,地质学家李四光和矿物学家王烈两位教授对他影响最深,何作霖也逐渐将兴趣置于岩石学和矿物学上。

  1938年5月何作霖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留学,师从岩组学鼻祖桑德尔教授攻读岩组学。1940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矿物学系任研究员,师从施伯特教授研究结晶体构造学。1940年6月何作霖启程回国,此后他一生致力于科研教育工作,创造了多个“中国第一”和“世界第一”——

  作为我国矿物学和岩石学的奠基人,何作霖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,撰编了第一部中文的《光性矿物学》和《结晶体构造学》大学教程,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X射线岩石组构学照相机,奠定了中国岩石组构学的基础,著有世界上第一部《赤平极射投影在地质科学上的应用》一书……他的成果至今影响后人,他为我国培养的一批地质学家仍活跃在国家开拓第一线。

  发现世界最大稀土矿床,中国成为稀土大国

  20世纪20年代末,丁道衡先生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,1933年他委托何作霖研究矿区的标本。经过鉴定,何作霖意识到白云鄂博铁矿同时也是一个稀土矿床,于是估算了矿床浅部的稀土矿物储量,1935年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,向世人宣告中国发现了稀土矿物。

  自此起,何作霖与稀土矿物和稀土矿床结下了不解之缘,他把稀土矿物和矿床的研究作为终身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。虽然此后被迫中断了近20年,但何作霖始终没有放弃,一直在默默地做着理论上、技术上和研究力量上的准备。

  1958年,中、苏两国科学院组成白云鄂博地质矿产资源合作研究队,何作霖被任命为中方队长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他的团队发现了十几种稀土矿物,并发现了铌钽矿物,尤其是该矿床上含有自然界很少见的钪。研究证实,白云鄂博是世界第一大稀土矿床,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、国防建设、航空航天技术等提供了资源保证,中国成为世界稀土大国。作为稀土矿物的发现者和研究的领军人,何作霖功不可没。2012年,为纪念何作霖,我国科学家将新发现的一种稀土矿物命名为“何作霖矿(Hezuolinite)”。

  今日的白云鄂博稀土矿

  受聘山大,从零开始创办地质矿物学系

  1946年,经李四光先生推荐,何作霖应国立山东大学之聘到达青岛,在理学院筹建地质矿物学系并任系主任。他全力以赴,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系图书馆、岩矿标本陈列室、磨片室,置备了3台偏光显微镜,聘请了一批留英、留德、留美的专家学者来系任教。

  作为系主任的何作霖,以身作则,严格要求学生,在野外学习矿物的光学性质时,要求学生每个人必须亲手磨制3片矿物标本,反复练习直至合格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。

  重视基本功的态度使得地矿学系风气扎实、实践能力强。1949年8月,何作霖率领地矿学系师生进行野外实习,同时完成勘察矿产资源的任务。在勘测中,共发现21条赤铁矿矿脉和9条重晶石脉,后来地质工作者根据这一发现,于1958年勘测到了莱芜铁矿。在莱阳的实习过程中,地矿学系发现了国内第一枚完整的恐龙蛋化石;在济南张夏的实习中,师生发现了距今5亿年的寒武纪地堑,纠正了外国地质学家对这一带地质情况的错误描述。

  山大地矿学系教授张寿常勘探济南张夏后绘制的地图

  自1946年地矿学系成立,到1952年北迁长春组建东北地质学院(现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),何作霖在青岛度过了6年时光。6年中,他创系兴学,延揽名师,勇于探索,培养人才,重视科研,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,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岩矿鉴定工作者,后来这些人大多成长为我国地质、冶金、轻工、化工等部门的业务骨干。1952年院系调整时,地矿系已成为具有一定基础设施及办学规模、师资力量雄厚、课程设置齐全,具有地质与岩矿并重的办学特色、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大系。

  国立山东大学地矿系师生在野外实习时合影留念(后排左三何作霖)

  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,何作霖以科学报国,恰似一团火,曾照耀到山大这片土,也为新中国点亮前行的火把。在看似不起眼的片石碎岩中,他俯身躬行,在渺小中发现震惊世界的奇迹。他的名字,将会被后世铭记,他赤诚报国的情怀,也将留给时代更多启迪。愿更多山大学子,能传承他的精神,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浩瀚星空,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。

  欢迎关注“山东大学本科招生”头条号,第一时间获取关于山大的最新资讯!

  素材来源:山东大学官微、自然资源之声官微、瞭望智库官微、政协包头市委员会官微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收藏 分享 邀请
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