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火双面胶带 优质地产流向资金实力雄厚的头部房企。
今年是执行“双集中”供地政策的第一年。 截至5月12日,北京、广州、杭州、重庆、无锡、沈阳和长春等7个城市完成首批集中供地,天津、福州和青岛等城市首批集中供地也拉开竞拍的帷幕,22个热点城市集中供地进入了高峰期。5月12日-13日,厦门、福州、深圳也开始了首批集中供地拍卖,掀起土拍热浪。 按照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,重点城市将实行“两集中”供地新政。按文件要求,应集中发布出让公告、集中组织出让活动,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3次。22个重点城市分别为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南京、杭州、苏州、厦门、福州、重庆、成都、武汉、郑州、青岛、济南、合肥、长沙、沈阳、宁波、长春、天津、无锡。 多地采用“竞价+摇号”方式确定土地归属,且不限制房企穿多个“马甲”上场。这使得资金实力雄厚的房企具备拿地优势,也能够让头部房企专注优质地块,参与度明显提高。 以最新一轮广州集中供地为例,吸引近60家房企参与竞拍,招商、融创、金地等头部房企均有拿地。据克而瑞证券分析,从参与地块上来看,房企普遍关注热点优质地块,非热点地块则大多由本地房企拍得,且竞争并不激烈。 其中,融创或成这一轮集中供地政策下的“最大赢家”。 集中供地的后果 从过往历史来看,集中供地政策施行后的一个显著结果就是:房企抢土地,溢价率高升。 早在2012年的8、9月份,一些城市开始相对集中推出住房用地,部分大型房企也积极拿地。当时就有说法认为这会造成土地市场过热,下一步可能会助推房价上涨。对此,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否认了“集中供地会助推房价上涨”的说法,表示“虽部分房企加大拿地力度,但地价变化不大,土地市场总体平稳,尚未出现过热”。 然而,在迎来9月成交高峰之后的两个月内,土地市场依然保持强劲的成交势头。地方政府密集推地,万科地产、保利地产、招商地产、绿城中国等大型房企频频拿地,久违的“地王”再次出现。以上海为例,土地市场年内新高,溢价率高达43%。此外,上海2011年的单价地王(上海浦东浦兴社区Y000902编制单元19-04宅地)遭到退地后,次年11月重拍时地块总价上涨了1000万。 继2013年年底之后,2015年9月再次出现集中供地热潮。北京迎来为期一个多月的集中供地潮:11天成交12宗土地,成交金额高达294.37亿元,接近北京前9个月土地成交总金额的三分之一。其中,有一宗地还创下当时北京最高单价。 当年前9个月北京住宅供地仅27宗,供地规模仅完成全年供地计划的37%。长期供应短缺后的集中供地,引来房企们的疯狂争夺,有资金实力的大型国企联合拿地成主流。例如,10月30日北京成交的北京第二高总价地王,6个竞买主体全部是联合体。有数据显示,截至11月3日,北京成交商品房住宅用地中,联合体拿地占比高达46.9%,相比2014年的30%和2013年的22%均有明显上涨。 “强强联合”的后果就是推高地价。当时,折合可售纯商品住宅楼面价基本上都超过了3万元/平方米,部分楼面价甚至超过6万元/平方米。 不只是北京。2016年9月底,广州开始采取集中供地模式,多个行政区的“地王”纪录陆续被刷新。 在楼市火热的2016年前三季度,广州为了避免“地王”,将大部分土地出让时间押后至第四季度,直接导致前三季度广州的土地供应偏紧。2016年前三季度,广州出让土地面积刚刚超过全年计划的一半,卖地收入不到去年的三分之一。广州土地市场饥渴已久,第四季度集中供地的情况下,也供不应求。于是,在22日和25日连续两次供地中,多个行政区的“地王”纪录都被刷新。 而“地王”的出现,无疑会撼动房产市场的信心,出现“争先上车”的热潮。 2016年8月,无锡政府集中供地,太湖新区和滨湖区地块起拍楼面价就已达到6000元/平方米,接近区域在售楼盘价格,但土地溢价率仍超过100%,“地王”刺激下,周边楼盘纷纷涨价。投资客云集,本地人恐慌之下纷纷加入买房大军,造成楼市成交火热,两个月内密集诞生7宗“地王”。其中,锡山区“地王”楼面价已从3563元/平方米大幅上涨至9282元/平方米,涨幅高达1.6倍。 而伴随“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”写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,北京市升级了房地产调控政策。为了增加供给,2017年,北京春季出现集中供地潮。半个月内,北京市累计推地12宗,其中住宅用地5宗,为去年宅地成交宗数的三分之一。 如今,新一轮的集中供地潮来了。 强者愈强 房地产研究机构克而瑞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,全国土地市场溢价率大幅上涨,其中三四线70个样本城市当月成交溢价率突破20%,平均地价突破2000元/平方米,双双创下2020年以来的最高点。 这是重点城市开始实施“两集中”后的一个结果:房企转战三四线“抢地”。 “两集中”,是指地方政府集中发布土地出让公告,集中组织出让活动。按照自然资源部的规定,“两集中”将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以及南京、苏州、杭州、厦门、福州、重庆、成都、武汉、郑州、青岛、济南、合肥、长沙、沈阳、宁波、长春、天津、无锡等18个二线城市展开。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,这22个城市在2020年的商品房销售额和宅地出让金,占全国的比重均接近四成。 1994年,中国开启分税制改革,以土地出让金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。地方政府按“先次后好”次序供地、采用“饥饿营销”等方式,提高了土地溢价,同时众多城市将土地出让额度下发到各区,加剧了土地出让信息不透明。由于土地供应没有规律,房企难以预知未来还有什么地块出让,因此“挂一宗、抢一宗”抬升了地价,进而影响了房价。 2021年2月26日,国家自然资源部要求各地将宅地出让信息“合理适度集中”,其中重点城市要实施“两集中”,目的是“减少土地公开出让过程中关联信息不充分带来的对市场预期的影响,纠正信息披露的随意性、碎片化、不确定等不规范问题,防止市场主体由于不掌握重要关联信息带来的竞争”。按国家自然资源部要求,22个重点城市均以市为单位,按固定的格式统一发布土地出让信息。 曾经,土地一块一块出让,有资金实力的房企可以参与每次竞拍,把“好地”全部拿走。而土地改为集中出让后,头部房企难以“垄断”全部优质地块。一次推很多地,即使是实力雄厚的房企也只能挑其中几块拿地。因此,新政策会加剧同一城市内热点地块竞争,在企业资金有限的前提下,头部房企有可能集中涌向优质资产。 从国家战略来说,集中供地是稳房价和地价,但从企业角度来说,可能会压缩中小房企生存空间。集中供地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房企竞争,也推高了优质地产的价格。 市场研究机构克而瑞发布的4月土地市场月报显示,由于优质地块频出,当月全国300个城市的经营性用地的平均溢价率,从3月的17.8%大幅跳涨至25.4%。相比之下,最近三年的全国平均溢价率多在18%以下。 一般房企无法承受高溢价的成本,最终的结果就是,优质地产都流向资金实力雄厚的头部房企。 截至5月13日,本轮集中供地活跃的13家房企及联合体的拿地成交金额超过百亿,其中,融创、华润置地、融信中国、龙湖、越秀、卓越和招商蛇口等房企的成交金额超过了200亿元。万科、金地、滨江、中交、中骏等房企及联合体拿地金超100亿。 据乐居财经统计,截至目前,7城集中供地中,融创已经拿下21幅地块,拿地金额达到384亿。拿地数量上,融创是第二名保利的2倍多;拿地金额上,融创一家花的钱,大于万科+金地+保利之和。 拿地战绩也“硕果累累”:在重庆,融创99亿拿下8幅地块,排名第一;在无锡,融创64亿拿下4幅地块,排名第一;在杭州,融创127亿拿下4幅地块,排名第二。据统计,2020年融创土储面积就已经超过恒大,位居头部房企之首。 “两集中”改革的初衷之一是营造更加公平的拿地环境,但客观上维持了“强者恒强”,甚至“强者愈强”的现实环境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• 新闻资讯
• 活动频道
更多